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放蠱,在湘西苗區,為女人的專利,稱為蠱婆。雖然誰也拿不出具體的證據,外人甚至本地人都對蠱婆的存在深信不疑,甚至有“無蠱不成寨”的說法。某某貧苦襤褸的老年婦女被村人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認作蠱婆,一世翻不了身,最終在貧病中終老死去,原因可能是多年前某個吃了她一塊甜糍粑的小孩回家後得了莫名之病猝死,便被認定她在食物中放了蠱。苗地多瘴氣 ,多毒蟲,莫名猝死的人不算少,蠱婆因此有了在流言蜚語中無中生有的堅實基礎。對於山外來的旅者,蠱的神秘和可怕更加刺激人的神經。據傳,蠱婆中有不少是年輕女人,孤身寡居,她們如看上哪個外鄉人,便在他喝的茶水 中放蠱,外鄉人於是得了奇怪的病,輾轉旅棧不能起行,延醫請藥都沒用,最後經明眼人指點(此時村寨中的明眼人要多少有多少)方知是中了蠱,唯有放蠱者本人才能解治。蠱婆以此控制了這個倒霉後生,將他老老實實地收在身邊。放蠱的作用不全在取人死命,更為了控制人、要挾人,這或許是比死更令人膽寒的事情。
這種蠱,是女人在山中捉來毒性極大的毒蟲,有時是一條蜈蚣,有時是一隻蝎子,回家在瓦罐中用自己的經血餵養,每日對其念咒施法。養成後的毒蟲極肥極大,焙烘研磨成粉末,藏於指甲內,向人家的茶碗很隱蔽地一彈,蠱便放好了。據說這一彈的手法也很講究,有一指彈的,有兩指彈的,中毒者症狀較輕,能夠治愈;並三指或四指所放之蠱就非常險惡,屬於不治之症,中者必死。當然蠱婆自己是可以解的,而且自家的蠱自家解,就算求別的蠱婆也無濟於事。
行走於湘西群山環抱、綠水縈繞的苗家山寨,看那些老舊的磨坊、被腳板磨得光溜溜的石頭台階、長滿苔蘚的木牆黑瓦、瘦的狗、臟的小孩,那大河谷地上突兀聳立的巨大水車吱嘎吱嘎轉動,似乎不堪重負,卻順利運轉了上百年。看得久了人就痴迷了,似乎一切事物都能對人產生誘惑,讓旅者的腳步滯重,只想停下來,融入緩慢的節奏裡。內心深處或許還真有點期待遭遇蠱婆,自己也說不清。
山寨的炊煙裊裊升起,群山中的草木風華似乎都在“蠱惑人心”,一個苗家女子看了你一眼,也讓你心動半天,旁邊赫然有一位指甲長長的婆婆,你頭皮發麻卻也不知趨避,腿腳都不像是自己的。你喝了一碗擂茶,心裡使勁在想方才奉茶者有沒有彈指的小動作,腦子裡卻全然是空白。水田裡有人吆喝,牛鈴聲漸行漸遠,你想想也就算了。渺小的城里人永遠在悠悠歲月面前束手無策。
蠱的製作和種類很多:蓄蠱者多為婦女,是婦女的專長。《滇南雜誌》:“雲南人家家蓄蠱…人家爭藏,小兒慮為所食,養蠱者別為密室,令婦人餵之,一見男子便敗,蓋純陰所聚也。週去非《嶺外代答》:蠱毒為“婦人倮形披髮夜祭”,《滇南新語》:為夷女所悅。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
其中金蠶蠱最兇惡。舊時在福建一些縣鄉,養金蠶的迷信活動較盛。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大凡室內很乾淨的人家便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取出存於香爐中,成為金蠶。
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中,金蠶是有靈性的,既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蠶虧欠多少,否則金蠶要求花錢買人給牠吃,不然則作祟。養金蠶家若不想再養牠,可以將其轉嫁出去,曰“嫁金蠶”,方法是用包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貪財者自然會拾取。金蠶可以致敵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中可毒害人。癲轂在侗族中流行,多將蛇埋土中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詛咒:使用黑暗或邪惡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願望(主要針對市屬者的敵人)。詛咒有很多種方式,主要有:巫蠱,召邪。詛咒用的巫蠱有很多種,比如苗疆的毒蠱或蟲蠱。前些日子流行的巫蠱娃娃是一種以人偶的形式進行詛咒的方式。在古代中東有一種方式,與苗疆巫蠱有些類似,在小罐裡養著招來的邪靈,並用自己的鮮血進行飼養,在需要的時候,罐裡的邪靈會以主人希望的形態出現,執行主人交付的任務。召邪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召喚含有怨氣的孤魂野鬼,使用他們的怨氣得到力量,並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願望。
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時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之後放於飲食中就可毒害人。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都是以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曾經聽過家族裡的一個堂祖母說過制蠱的方法,現在已經記得不太多了。如果不是因為我也是一個苗家女兒的話,我猜想,連這一點小小的秘密也是不會讓我知道的。堂祖母那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她告訴我,在她十四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就曾經很神秘地從壓在箱底的衣服中,摸出一包用紙包著的粉末,告訴她說這個東西叫做“蠱”。
根據苗區的習慣,在苗女及笄之年以後,做母親的就要將製蠱的技術傳授給女兒,而這種技術即便是連自己的丈夫也不可以告訴,因為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最有力的武器。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蠱”這個東西已經漸漸地銷聲匿跡了,但誰又能保證,你的苗族女友的包裡會不會藏有一包用紙裹著的粉末呢?如果你永遠地守身如玉,潔身自好,請放心,蠱永遠不會在你的身上發作。但當你將昔日的情愛和許下的諾言象垃圾一樣棄於身後時,那就請多多珍重吧。苗女的蠱惑將像一朵即將綻放的妖艷花朵,為你盛開。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pet.net/bbs/viewtopic.php?t=1673203&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60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放蠱,在湘西苗區,為女人的專利,稱為蠱婆。雖然誰也拿不出具體的證據,外人甚至本地人都對蠱婆的存在深信不疑,甚至有“無蠱不成寨”的說法。某某貧苦襤褸的老年婦女被村人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認作蠱婆,一世翻不了身,最終在貧病中終老死去,原因可能是多年前某個吃了她一塊甜糍粑的小孩回家後得了莫名之病猝死,便被認定她在食物中放了蠱。苗地多瘴氣 ,多毒蟲,莫名猝死的人不算少,蠱婆因此有了在流言蜚語中無中生有的堅實基礎。對於山外來的旅者,蠱的神秘和可怕更加刺激人的神經。據傳,蠱婆中有不少是年輕女人,孤身寡居,她們如看上哪個外鄉人,便在他喝的茶水 中放蠱,外鄉人於是得了奇怪的病,輾轉旅棧不能起行,延醫請藥都沒用,最後經明眼人指點(此時村寨中的明眼人要多少有多少)方知是中了蠱,唯有放蠱者本人才能解治。蠱婆以此控制了這個倒霉後生,將他老老實實地收在身邊。放蠱的作用不全在取人死命,更為了控制人、要挾人,這或許是比死更令人膽寒的事情。
這種蠱,是女人在山中捉來毒性極大的毒蟲,有時是一條蜈蚣,有時是一隻蝎子,回家在瓦罐中用自己的經血餵養,每日對其念咒施法。養成後的毒蟲極肥極大,焙烘研磨成粉末,藏於指甲內,向人家的茶碗很隱蔽地一彈,蠱便放好了。據說這一彈的手法也很講究,有一指彈的,有兩指彈的,中毒者症狀較輕,能夠治愈;並三指或四指所放之蠱就非常險惡,屬於不治之症,中者必死。當然蠱婆自己是可以解的,而且自家的蠱自家解,就算求別的蠱婆也無濟於事。
行走於湘西群山環抱、綠水縈繞的苗家山寨,看那些老舊的磨坊、被腳板磨得光溜溜的石頭台階、長滿苔蘚的木牆黑瓦、瘦的狗、臟的小孩,那大河谷地上突兀聳立的巨大水車吱嘎吱嘎轉動,似乎不堪重負,卻順利運轉了上百年。看得久了人就痴迷了,似乎一切事物都能對人產生誘惑,讓旅者的腳步滯重,只想停下來,融入緩慢的節奏裡。內心深處或許還真有點期待遭遇蠱婆,自己也說不清。
山寨的炊煙裊裊升起,群山中的草木風華似乎都在“蠱惑人心”,一個苗家女子看了你一眼,也讓你心動半天,旁邊赫然有一位指甲長長的婆婆,你頭皮發麻卻也不知趨避,腿腳都不像是自己的。你喝了一碗擂茶,心裡使勁在想方才奉茶者有沒有彈指的小動作,腦子裡卻全然是空白。水田裡有人吆喝,牛鈴聲漸行漸遠,你想想也就算了。渺小的城里人永遠在悠悠歲月面前束手無策。
蠱的製作和種類很多:蓄蠱者多為婦女,是婦女的專長。《滇南雜誌》:“雲南人家家蓄蠱…人家爭藏,小兒慮為所食,養蠱者別為密室,令婦人餵之,一見男子便敗,蓋純陰所聚也。週去非《嶺外代答》:蠱毒為“婦人倮形披髮夜祭”,《滇南新語》:為夷女所悅。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
其中金蠶蠱最兇惡。舊時在福建一些縣鄉,養金蠶的迷信活動較盛。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大凡室內很乾淨的人家便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取出存於香爐中,成為金蠶。
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中,金蠶是有靈性的,既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蠶虧欠多少,否則金蠶要求花錢買人給牠吃,不然則作祟。養金蠶家若不想再養牠,可以將其轉嫁出去,曰“嫁金蠶”,方法是用包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貪財者自然會拾取。金蠶可以致敵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中可毒害人。癲轂在侗族中流行,多將蛇埋土中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詛咒:使用黑暗或邪惡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願望(主要針對市屬者的敵人)。詛咒有很多種方式,主要有:巫蠱,召邪。詛咒用的巫蠱有很多種,比如苗疆的毒蠱或蟲蠱。前些日子流行的巫蠱娃娃是一種以人偶的形式進行詛咒的方式。在古代中東有一種方式,與苗疆巫蠱有些類似,在小罐裡養著招來的邪靈,並用自己的鮮血進行飼養,在需要的時候,罐裡的邪靈會以主人希望的形態出現,執行主人交付的任務。召邪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召喚含有怨氣的孤魂野鬼,使用他們的怨氣得到力量,並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願望。
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時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之後放於飲食中就可毒害人。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都是以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曾經聽過家族裡的一個堂祖母說過制蠱的方法,現在已經記得不太多了。如果不是因為我也是一個苗家女兒的話,我猜想,連這一點小小的秘密也是不會讓我知道的。堂祖母那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她告訴我,在她十四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就曾經很神秘地從壓在箱底的衣服中,摸出一包用紙包著的粉末,告訴她說這個東西叫做“蠱”。
根據苗區的習慣,在苗女及笄之年以後,做母親的就要將製蠱的技術傳授給女兒,而這種技術即便是連自己的丈夫也不可以告訴,因為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最有力的武器。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蠱”這個東西已經漸漸地銷聲匿跡了,但誰又能保證,你的苗族女友的包裡會不會藏有一包用紙裹著的粉末呢?如果你永遠地守身如玉,潔身自好,請放心,蠱永遠不會在你的身上發作。但當你將昔日的情愛和許下的諾言象垃圾一樣棄於身後時,那就請多多珍重吧。苗女的蠱惑將像一朵即將綻放的妖艷花朵,為你盛開。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pet.net/bbs/viewtopic.php?t=1673203&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